高层次人才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首页- 学者- 高层次人才- 国家级领军人才

秦勇

  • 所在学科:仪器科学与技术,物理学
  • 联系电话:18992891863
  • E-mail:qinyong@bit.edu.cn
  • 办公室地点:中教630B
  • 交流时间:工作日9:00-11:00 13:00-15:00

教育和工作经历

1.博士后、访问学者,2007-2009,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
2.博士,1999 -2004,兰州大学,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
3.本科,1995-1999,兰州大学,材料物理专业
4.讲师,2004-2008,兰州大学
5.教授,2008-2024,兰州大学,博士生导师,2014年晋升二级教授
6.特聘教授,2024年至今:北京理工大学,博士生导师

研究方向

1.纳米能源与传感
2.自驱动纳米系统
3.先进材料

团队介绍

主要从事先进材料、纳米能源与传感、自驱动纳米系统领域的研究。发表SCI学术论文130余篇,Nature和Nature Nanotechnology等Nature子刊论文10篇,影响因子10以上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论文70余篇。论文被引用13600余次,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。合作翻译《自驱动系统中的纳米发电机》(科学出版社,2012年出版)。获得1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,2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。2009年荣获美国陶瓷学会授予的世界陶瓷研究领域年度最有价值贡献奖-Ross Coffin Purdy 奖,2017年荣获Elsevier颁发的首届纳米能源奖(Nano Energy Award),2020年荣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。被国家有关部门推荐参加了国家“十二五”科技创新成就展人才展。
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,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,青拔,优青等国家级人才,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。现任或曾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(青科协)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、中青科协材料专委会副秘书长、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、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、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、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理事、全国半导体材料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微光刻分委会委员、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会理事、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微纳专业委员会委员、中国物理学会电介质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、中国电子学会柔性电子分会委员会委员、甘肃省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等。Research期刊Associate Editor、Microsystems & Nanoengineering期刊Associate Editor。

论文

代表性学术论文:
1.“Microfiber-Nanowire Hybrid Structure for Energy Scavenging”, Y. Qin, X.D. Wang and Z.L. Wang*, Nature, 2008, 451, 809-813. (第一作者)
2.“Power generation with laterally-packaged piezoelectric fine wires”, R. Yang, Y. Qin, L. Dai and Z.L. Wang*, Nature Nanotechnology, 2009, 4, 34-39. (第二作者)
3.“Self-powered Nanowire Devices”, S. Xu, Y. Qin, C. Xu, Y.G. Wei, R. Yang and Z.L. Wang*, Nature Nanotechnology, 2010, 5, 366-373. (并列第一作者)
4.“A self-improving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with improved charge density and increased charge accumulation speed”, L. Cheng, Q. Xu, Y. B. Zheng, X. F. Jia and Y. Qin*, Nature Communications, 2018, 9, 3773. (通讯作者)
5.“Enhancing the current density of a piezoelectric nanogenerator using a three-dimensional intercalation electrode”, L. Gu, J. Liu, N.Cui, Q. Xu,; T. Du, L. Zhang, Z. Wang, C. Long and Y. Qin*. Nature Communications, 2020, 11 (1), 1030. (通讯作者)
6.“Flexo-electronics of centro-symmetric semiconductors”, L. Wang, S. Liu, X. L. Feng, C. Zhang, L. Zhu, J. Zhai, Y. Qin* and Z. L. Wang*, Nature Nanotechnology, 2020, 15, 661-667. (通讯作者)
7.“High Performanc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”, B. L. Cheng, Q. Xu, Y. Q. Ding, S. Bai, X. F. Jia, Y. Yu, J. Wen* and Y. Qin*, Nature Communications, 2021, 12, 4782. (通讯作者)
8.“Highly Sensitive Strain Sensors Based on Piezotronic Tunneling Junction”, Q.H. Yu, R. Ge, J. Wen, T. Du, J. Zhai, S.H. Liu*, L. Wang* and Y. Qin*, Nature Communications, 2022, 13, 778. (通讯作者)
9.“Dual-modal piezotronic transistor for highly sensitive vertical force sensing and lateral strain sensing”, Nature Communications, R. Ge, Q.H. Yu, F. Zhou, S. Liu* and Y. Qin*, 2023, 14, 6315. (通讯作者)
10.“Electric pulse-tuned piezotronic effect for interface engineering”, Nature Communications, Q.H. Yu, R. Ge, J. Wen, Q. Xu, Z. G. Lu, S. Liu* and Y. Qin*, 2024, 15, 4245. (通讯作者)

主持项目

主持承担了总装预研基金重点项目、装发快速扶持第二阶段项目、装发部-教育部联合基金重点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、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项目、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等科研项目。

获奖

1. 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,自驱动纳米系统,排名第一,2020年。
2. Elsevier颁发的首届纳米能源奖(Nano Energy Award),排名第一,2017年。
3. 美国陶瓷学会颁发的2008年度世界陶瓷研究领域最有价值贡献奖(Ross Coffin Purdy Award),Microfiber-Nanowire Hybrid Structure for Energy Scavenging,排名第一,2009年。
4. 甘肃省第八届青年科技奖提名奖,排名第一,2011年。

指导研究生
按年级排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