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和工作经历
1. 2008.9-2012.7,兰州大学,化学与化工学院,化学,学士
2. 2012.9-2018.1,中科院长春应化所,分析化学,博士(导师:董绍俊院士,郏建波研究员)
3. 2018.1-2019.12,北京大学,工学院,博雅博士后(导师:郭少军教授)
4. 2019.12-至今,北京理工大学,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,副教授 (王博教授团队)
研究方向
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合成、表界面调控及其在催化和新能源领域的应用,主要包括:电解水、锌-空电池、燃料电池和CO2还原等。
团队介绍
指导研究生:
1.2020级:刘亚荣(普博)、刘锐(硕士)、王锦明(硕士)、李柳桦(硕士)
2.2021级:吕尊航(普博)、王昶力(硕士)、孙彩婷(硕士)
论文
近年来,发表SCI论文52篇,其中以第一/通讯作者的身份在Trends in Chemistry(Cell子刊),J. Am. Chem. Soc.,Angew. Chem. Int. Ed., Energy Environ. Sci.,ACS Energy Lett.,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,总引用3000余次,H指数27。申请发明专利6余项,授权3项。详情参见:
https://publons.com/researcher/5293211/
主持项目
2020-2024国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
2018-2020国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
2019-2022北京理工大学青年启动计划
2018-2020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
专利
1) 杨文秀,郏建波,一种竹节状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,国内发明专利,专利号:ZL 201410745171.7,授权时间:2016.5.11
2) 杨文秀,郏建波,共掺杂的微米球-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,国内发明专利,专利号:ZL 201710032498.3,授权时间:2019. 2. 15
3) 杨文秀,郏建波,聚合-溶解法构建 Fe-N均匀分布的核壳碳纳米氧还原催化剂的方法,国内发明专利,专利申请号: 201810131058.8,授权时间:2020. 6. 2
4) 杨文秀,王博,冯霄,刘亚荣,一种单原子铁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,专利申请号: 202111529272.7
5) 王博,杨文秀,冯霄,李柳桦,一种单原子钴OR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,专利申请号: 202210248852.7
6) 王博,杨文秀,冯霄,王锦明,一种柔性自支撑Co嵌入N掺杂的三维多孔碳基材料、制备方法及其应用,专利申请号:202210262251.1
指导研究生
按年级排序
1.2020级:刘亚荣(普博)、刘锐(硕士)、王锦明(硕士)、李柳桦(硕士)
2.2021级:吕尊航(普博)、王昶力(硕士)、孙彩婷(硕士)
课题组主页
https://bowang.bit.edu.cn/chinese/cyjs/index.htm